教学经历、 爱好特长、 个人性格、 决心趋向、 其它要求: |
我的一次教学经历
当我拿着一本教科书,一本教案和一只粉笔走上三尺讲台,对着教案,照本宣科的时候,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了,上课也不认真了......
初为人师,总觉得“好为人师”是一个褒义词,便一味地“好为人师”--总想竭尽自己之所能为学生讲个明白,说个透彻。渐渐地,发现自己的苦口婆心并未被学生接受。你讲的再透彻,他们也不以为然。既然这样,那我就少说,让学生多说,总做得到吧!
一次偶然的机会,我发现利用学生的好胜心,扣住教材的关键点,利用教材为载体,通过老师创造问题,创造情景,也就是“问题—发现”型学习模式,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,主动学习,适时发展。
那是一节一年级的英语课——
T:I can swim. Can you tell me what can you do ?
T:S1,Can you swim?
S1:Yes,I can.
T:S2,Can you dive?
S2:Yes,I can.
学生们踊跃回答。
T: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can I do?
话音刚落,只见学生们跃跃欲试,脸上抑制不住兴奋,他们也许为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老师而自豪,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。我请了一位平时表现中等的同学,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,模仿着我刚才说的话,问起来“Miss ye,Can you dive?”。没想到,他竟然是位英语高手,他几乎很少发言,上课小动作不断,我曾搞过突然袭击,他也总是一言不发。今天,他破天荒地举了手,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,没想到他竟然讲得非常正确、流利。课堂气氛异常活跃。在激动之余,我不由一阵汗颜。教师不该过于主观地看人,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。课堂,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。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,踊跃发言。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以前学过的句型用了起来,询问起我的喜好来,这让我欣喜不已。
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,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,原来,利用学生的好奇心,好胜心,让学生主动探索,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,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,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,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。
其实,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应该是“学”而不是“教”。科德(Corder,1981)曾经说过,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,而应适应自然过程;不应阻碍学习,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;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,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。作为外语教师,我们知道,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,它是一门实践课,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。因此,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。认知理论认为,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,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。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。
|
|